现在来看,以联想、紫光等厂商为首的“6999”绝对是今年笔记本价格战中的标志性事件。就在这一价位上,一个所谓的“冻土层”市场被打开了,但也就在这一价位上,笔记本的降价空间似乎走到了尽头,厂商的“向下”空间也迅速萎缩,市场洗牌迫在眉睫。
随着价格触底,新的竞争模式崭露头角,低端市场的竞争重心积极向产品应用层面回归。而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丰富用户的应用,已经成为各大笔记本厂商争相采取的竞争手段。
遭遇洗牌年
十一以后,一线品牌逐渐将价格下探到8000元附近,IBM、联想、戴尔等都推出了8000元左右的产品,二线品牌方正、紫光等也积极跟进,拥有成熟技术和丰富上游资源的他们甚至可以把价格做到更低,这给许多三线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。
进入十一月,迎面而来的年底促销成为各厂商冲刺销量的大好时机。对于联想、紫光等销量预期较大的厂商来讲,抢先采取“向下”的策略,把主力市场、主力产品纷纷下调到7000元以下价格段,无疑是最有效的选择。然而联想、紫光的价格向下走,在此价格段赖以生存的三线及以下品牌无疑将遭受致命打击。
以前的价格战,基本上都是厂商为了冲销量暂时把某款产品放把低价,然后再慢慢拉升到中高端价位。但这次似乎不是这样,一二线品牌不再单枪匹马而是集体围攻,也不再推一些有价无货的产品而是实实在在祭出了6999这个充满杀气的价格,甚至连市场推广也充满了“绞杀”和“洗牌”的意味儿,不但货铺到了全国,而且量也达到月供1万多台,50%以上的比重。联想、紫光猛推6999,市场洗牌的目的不言自明。
回看年初国内笔记本市场黄金增长、新军不断,最多时达60多家品牌的热闹景象,但现在俨然进入险恶冬季——能在市场上看到品牌仅剩30余家,有几家人去楼空,不少家悄然隐退,另一些则挣扎在生死边缘。从华禹邦甲的突然“人间蒸发”到最近某品牌要隐退的传言,我们看到这些来去匆匆的大多是些新面孔,一连串售后纠纷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品牌信誉的思考。无论此次6999大战过后留下什么,相信消费者将只对成熟厂商建立充分信任。
争夺冻土层
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,国际品牌稳稳占据了中高端市场,并不断吞食着中低端市场。有实力的国产品牌都在思考如何反击。向上?没有足够的上游资源支持就根本没有切入的机会。向下?几十个品牌混战一气,不精密估算自己的成本、衡量对手的实力,就不敢贸然出击。
乱世用重典。联想、紫光等厂商在前有国际品牌低价挤压,后有年度销量目标的压力下,祭出了价格战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,直线杀入很少涉足的6999元低端领域,力图打开一个隐蔽着的“冻土层”市场。按照他们的判断,6999介于三线品牌的5999和一二线品牌的7999之间,这是一个有巨大需求但供给较少的市场。
率先推出6999的联想张晖就表示“6999没有对手”。在联想看来,6999不仅能掘开低端市场的“冻土层”,而且是一个“上面不屑伸手、下面无法跟近”的价格,足以遏制其他厂商的跟进。推出6999之后,价格方面联想表示此后“不会有更低”。
与联想单推一款6999相比,紫光的AMD产品线几乎全线出动,紫光黄俊杰甚至表示“要恢复以往价格杀手的狼性”。在AMD的支持下,紫光先是推出5999的迅龙A610C回应联想的“不会有更低”,又将一款配置更高的迅龙V640R降到7999,紧接着又推出一款6999的迅龙V518D,用更加适合移动应用的12英寸超轻薄概念对抗联想15英寸的大屏幕,与联想展开了对“冻土层”市场的争夺战。
虽然在价格上针锋相对,但双方均称此次降价源于自身产品成本的优化。紫光表示:“通过在设计上下功夫,紫光的产品成本得到了优化,此外包括CPU、LCD、主板、硬盘等上游供应商的支持,以及紫光对消费者的充分让利。”依靠价格手段争夺用户打击对手,一向都是紫光最为有效的竞争方式,所谓的“价格狼性”也是由此而来。
以应用分割市场
对消费者而言,6999之争的结果,不仅仅是价格上的大幅度让利,更为用户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产品应用体验,预示着低端笔记本市场进入了应用细分的竞争阶段。
在分析市场目标时,联想表示6999主要争夺的是台式机客户。旭日150拥有15英寸的超大屏幕,倡导的是更宽阔的视野,其性能和配置完全可以作为台式机的替代品来使用。
紫光则认为在万元以下,更轻、更薄、性能更稳定的产品将会成为用户的首选。从用户需求出发,V518D采用12英寸的超轻薄设计,配置较高且轻薄时尚,仅重1.9kg,长效电池,非常适合移动应用。
不难看出,联想、紫光所倡导的应用模式已经成为低端笔记本的2种典型代表。而近期将在中国推出笔记本新品的松下公司认为,不出三年亚洲市场至轻至薄将成为笔记本的大众趋势,松下笔记本一直走的就是轻薄时尚路线。
一位分析人士进一步认为,此次6999之争也体现了英特尔和AMD两种处理器的应用模式之争。英特尔处理器的优势在于主频速度更快,处理同一条任务指令的单位时间要比AMD短,而AMD处理器的优势在于单位时间里处理的任务指令数要比英特尔的多,可以高达9条,二者互有优势。
看来,选购桌面替代型还是移动应用型,英特尔还是AMD,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需要慎重考虑的两个问题。(新闻稿 道康咨讯提供 2004-12-28)